我市5家單位簽署《河源市文化遺產司法與行政協同保護框架協議》 協同推進河源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助推文化強市建設
本報訊 記者 謝夢君 通訊員 陳碧霞 為切實保護、傳承和利用好河源文化遺產,助推文化創(chuàng)新,促進“百千萬工程”提質增效,昨日,市法院、市文廣旅體局、市自然資源局、市住建局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圍繞河源文化遺產司法與行政保護加強協作,聯合簽署了《河源市文化遺產司法與行政協同保護框架協議》(以下簡稱《協議》)。
《協議》確立了一體化保護、信息共享、專業(yè)支持、協同宣傳及聯絡交流五項協作機制。市法院等5家單位將整合司法與行政資源,充分發(fā)揮各方職能優(yōu)勢,系統(tǒng)保護、傳承和利用好河源文化遺產,多措并舉支持佗城古鎮(zhèn)古村創(chuàng)建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、名村,塑造特色文旅IP,促進文物保護、文藝傳承、文化創(chuàng)新、文旅融合發(fā)展,加快培育文化精神生產力,助推文化強市建設。
根據《協議》,5家單位將強化行政執(zhí)法與司法審判工作的銜接,嚴厲打擊盜竊、盜取、損害、倒賣、走私文物犯罪行為;探索聯合發(fā)出保護令,一體化保護佗城古鎮(zhèn)等歷史文化名城、名鎮(zhèn)、名村、街區(qū);依法審理侵害非遺知識產權等涉文化領域知識產權糾紛案件,探索在歷史文化名城、非遺傳承傳習基地等地設立巡回法庭或非遺保護調解中心,推行“法治+旅游”“調解+非遺”工作機制,促進涉文化遺產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;聘請或選任行業(yè)專家、非遺傳承人等專業(yè)人員參與涉文化遺產領域的案件調解和審理過程,促進審判專業(yè)化;收集整理涉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(fā)利用的典型案例,聯合開展“賡續(xù)客家古邑文脈,攜手共建綠美河源”等文化遺產保護系列活動,讓全域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專家講解的護腎飲食‘三低一控’原則,簡單實用!我是一名透析患者,專家詳細檢查了我的血管通路,還教了我日常護理方法,真的很專業(yè)!之前對血管通路的護理不太了解,聽了醫(yī)生的...